签到大明首席昏君

345、早筑凤凰巢

    别人好好的阖家团聚,朱厚照为什么非得抢戏?
    因为朱厚照看出来徐家是个凤凰巢,得下手占住,先到先得。
    朱厚照要将徐家当作一面旗帜,皇产合作社在江南的活榜样。
    这一点优先于其余,必须先入为主将第一印象固定好。
    将调门拉高,高到任何人都无法危胁徐家与皇产合作社的融合,徐家就落在了朱厚照的大棋盘里,成为占位定型工业化生产的先手。
    徐家的巨富不重要,甚至徐霞客也不重要,源源不断培养出徐霞客的体系很重要。
    徐家最值钱的是组织工业化生产的经验,是薛老夫人和杨氏,而不是徐经这个公子哥。
    徐经在德州管理过一段时间的铁矿,也还不错,但他无法全盘承载工业化生产管理的理念,都是用一些固有套路来解决问题,是耳濡耳染的小聪明,不成体系。
    到了梧塍,朱厚照第一眼就看出徐经的招式从哪来。
    码头上让船的调度虽然慌乱,却很迅捷,也很合理,这是管理潜移默化的结果。
    传讯的应对也很规范,关键是高效。
    别以为这个不重要,遇事该找谁,如何快速上达,哪怕运作了百多年的朝廷都在不断摸索改进。
    朝廷里全是人尖,他们都头疼的事,朱厚照却在一群底层佣工身上看到了章法,这就很秀了。
    教会聪明人办事的方法容易,让素质不高的人学会套路很难。
    必然有人经年累月的强化灌输,甚至安排好整个日常氛围,才可能出现这种局面。
    也就意味着整个梧塍一直在这套管理体系之下运行,入了骨,成了习惯。
    这就是从徐经祖爷那代开始徐家的男入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醉心学问,可以一心举业,可以花天酒地,可以游历四方,徐家却蒸蒸日上的原因。
    到徐霞客整整八代,百年老字号。
    证明徐家一直有一个运作良好的体系,并且能让管理办法代代传承。
    哪怕是徐经这里得罪了皇家,徐家依然能挺过去,东山再起。
    这非常不简单,也不是一个两个特出人物能办到的。
    朱厚照想让皇产自增值,良性滚动发展,缺的就是这样的体系和认同这种理念的团队。
    管理学是一门学问,是如何调配改造人的手法,经营生产的管理更难,因为不是在高素质人群应用,拿本书学不会。
    聪明如杨慎,让他接手日月堂,一开始也频频地抓瞎碰壁。
    朱厚照想推广工业化生产,必须找到能承载先进理念之人群,这方面梧塍徐家无人可比。
    通过徐家打个样,试验出一套能容纳后世思维的经营模式,是不是可以复制?
    这可是个根植于明代的经营实体,没有水土不服,是徐家搞了不知多久的社会实践固定下来的东西。
    强如王文素这样的老掌柜,再加上湛家那几个生意精,到现在仍然无法全盘消化朱厚照给出的指点,还在痛苦地摸索。
    猛然间看到一个野生的例证,还有模有样,整盘端了就能用,不是凤凰巢是什么?
    再弄新的项目,也不用头疼了,来梧塍,照着馀家抄作业就成,那能给朱厚照省多少脑细胞。
    所以朱厚照当机立断,绑也要将徐家绑上自己的战车。
    在徐家的“万卷楼”朱厚照再一次印证了自己的判断,王廷相在这里找到了无缺版的《王祯农书》。
    这本书离着正德朝也才百多年,并不难见,难的是里面的农器图谱和百谷谱,是农业图鉴大全,连《永乐大典》却未能收录。
    还不是孤例,万卷楼内大量收藏了宋、元两代乱世劫余的古文献,以天文、地理、游记、方志、农耕、百工之术居多。
    也难怪弘治三年的状元钱福登楼观书后留下了《万卷楼记》墨宝:“兹楼也,储川岳之精,泄鬼神之秘,究古今之奥,焕斗牛之躔,知不可以金谷、平泉视也。”
    朱厚照审视题幅,唐伯虎和徐经还以为他在思索鹤滩其谁。
    徐经就作了讲解:“鹤滩即钱福,与谦兄是弘治三年的状元。”
    唐伯虎抓重点:“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首劝学的《明日歌》便出于钱鹤滩之手,可惜钱兄半生蹉跎,天不假年。”
    朱厚照却豁然一笑:“李阁老说钱福可惜未中解元,朕倒是知道伯虎为何能中解元,也算出直夫家为何举业不兴。”
    徐经和唐伯虎马上紧张了,齐声追问:“为何?”
    朱厚照开价:“朕倒是可以说,但你们得答应朕知道了也不变,因为这是好事,不宜改。”
    徐经和唐伯虎露出为难神色,正聚精会神抄“秘籍”的王廷相找打了,拆师尊的台。
    “嗤,不就是楼里的书太好太多,看这些书将视野带远了,看不进四书五经那种臭不可闻的东西了嘛,这不是毛病,换我家有这么座书楼,我就立下规矩不许后代子孙考科举,暴殄天物。”
    王廷相是嫌吵,顺嘴就吐槽,脱出了嘴才意识到闯祸,脸都白。
    朱厚照没计较,也许是秋后算账,只顾着眼前:“伯虎一定来过万卷楼苦读,直夫估计以此为室,子衡倒是说对了。”
    万卷楼是徐家在探索传家之道时留下的知识积累,估计徐家的先祖就没打算培养被四书五经框住的士大夫。
    实业经营耕读相传才是徐家的治家之本。
    可惜这一套体系形成后徐家的男丁只接受了杂学的熏陶,却没被氛围浸润,反而是徐家的女性融入了这一套体系。
    倒不是他们不聪明,徐经、徐洽、徐霞客之流都聪明过了头,视野宽了,就很难局限住,就像看多了武侠玄幻,吃不进传统经典。
    破案了,为什么徐家的男子举业总差一口气,为何徐家的妇人一水的经营高手。
    封建礼教将女子栓住了,以夫为纲,以子为凭,必须呆家里,就会被徐家这套治家之法浸透。
    而徐家的男儿兜里有钱,家里有产,祖传博杂,又能依赖老婆老母,富贵闲人,必须心生旷念,不到处花差四处跑才怪。
    还真是凤凰巢,雄的拣尽寒枝不肯歇,只有女子顾着雏儿于归。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