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冲撞下
洗车处。
费恩和凯瑟琳坐在后座。
詹姆斯升起顶篷。凯瑟琳掀起衣服现出丰腴的乳房。费恩抚摸她那鲜嫩的小乳头。
詹姆斯一边开车一边通过后视镜看两人亲热。
凯瑟琳掀开费恩上衣,亲吻他的疤痕。
詹姆斯把后视镜转到一边。窗外水流如注,车缓缓通过。
费恩狂暴地与凯瑟琳做爱,臻于高潮。
家。
凯瑟琳静静地慵懒地躺在床上。玫瑰色的裸体上,触目皆是和费恩做爱后的伤痕。詹姆斯轻轻亲吻她的伤痕,凯瑟琳一动也不动,体味着暴力和性欲过后的快慰与失落。她的眼角落下一滴晶莹的泪。
车场。
詹姆斯和费恩家那个美人去车场看车。美人的一条腿上全是金属固定物。她看中一辆车,却无法把这条腿收进车里。她请车场的小伙帮忙,小伙子文质彬彬地四下张望一番,然后才蹲下为她往车里搬腿。
詹姆斯和她来到一个僻静处,把她的那条伤腿抬起,扯开护具,亲吻腿上那长长的如同刀切一般的伤痕,之后两人猛烈做爱。
费恩家。
费恩邀请詹姆斯说行动方案。詹姆斯赶到,费恩正在请一位女医师为他纹身。他要詹姆斯也纹身,这是计划的一部分。
还是那辆敞篷车,费恩用舌头添詹姆斯的纹身,两人亲吻抚摸,詹姆斯脱下费恩的裤子和他做爱。而后走进现场的另一辆报废车。费恩驱车疯狂撞向詹姆斯,詹姆斯倒在车里躲过一劫,费恩调头驶去。
家。
詹姆斯和凯瑟琳在楼上看高速公路川流不息的车流。
凯瑟琳告诉他:“我的车被撞坏了。”
詹姆斯和她一起下楼检查:“费恩干的。”这显然是挑战。他们连夜去找费恩,发现街头车辆比平时少,有些异常。
“我想回去了。”凯瑟琳要打退堂鼓。
詹姆斯却一眼看见费恩正躺在敞篷车里,费恩几乎也在同时发现了他们,两车开始追逐,冲撞。
费恩追上詹姆斯的车,疯狂冲撞。詹姆斯的前头是一辆大货车,无路可逃,万分危急之际他急中生智,看见费恩又一次发疯一样冲上来,突然冒险打舵,挤出一条缝,超过大货车,脱离险境。回头一看,不见了费恩,他把车停在路边,只见费恩的车由立交桥上面冲出落在下面一辆大客车顶篷正在起火燃烧,费恩没有逃出,死了。
废车场。
海伦和美人来到费恩的车上做爱。
街头。
詹姆斯和凯瑟琳领回费恩的车,凯瑟琳驾车在前头飞驰,詹姆斯在后头狂追,互相冲撞,体验撞车的快意。
追着,追着,凯瑟琳的车被詹姆斯撞下斜坡不见了。
詹姆斯立即下车赶到公路护栏前,只见凯瑟琳的车已经翻倒在坡下,她被甩到车外草皮上,一动不动。
“凯瑟琳,你没事吧”詹姆斯有些没底。
“大概没事”她醒了。
“下次我们还来。”詹姆斯从身后抱住凯瑟琳,抚摸高耸的乳房,亲吻她,和她做爱。绿地上,轿车在冒烟,两个身体在蠕动
作品分析
冲撞crash
别称:欲望号快车撞车
导演:大卫克罗南伯格david cronenberg
主演:詹姆斯斯派德james spader霍莉亨特holly hunter
出品:加拿大法国英国1996年
本片评分
1。表演*所有演员都极其投入,说不清是导演的本事还是演员的本事。影像*虚实的拿捏多难啊故事*谁都不会只看一次。导演*看他的新作吧。观赏性*下世纪的人会说那是上世纪不多的电影佳作。10。综合得分:*****
获奖:1996年戛纳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多伦多电影节最佳导演最佳摄影等五项大奖。
在某些人眼里冲撞大概要算一部颇有些惊世骇俗离经叛道的影片。如果事先不告诉你这部影片的导演是谁,你大概不会把它和大卫克罗南伯格联系在一起。这位加拿大导演出身于写作世家,是一位温文尔雅,知识渊博的学者。他认为文学高于电影,从未想过以电影为职业。他是在一家电影器材租赁公司学会拍电影的。直到遇见那个被伊朗人弄得东躲西藏的萨曼拉什迪之后,克罗南伯格对文学与电影关系的评价才有所转变。经过一番辩论,克罗南伯格终于认可电影与文学互补,甚至相互滋养,不可能参照一个而对另一个做出评价。然而他非得和一个走投无路的人吵一通才能转变观点吗
毋庸讳言,克罗南伯格是一位有争议的电影家。我同意某些人“他的电影天地和普通人相距数光年”的评价,但是不喜欢人们把他说成“怪才”。因为就我所看到的克罗南伯格电影作品而言,无论影像还是故事都不见其怪,反而比较经典。再者,一般情况下,我们中国人所谓“怪才”的概念,除了对一个人的才能给以肯定的意义之外,同时还意味着对此有一点保留,或者还有不以为然的意思在内而对克罗南伯格和他的作品我们绝不能不以为然。他应该是20世纪最具个性的电影家之一。
可能有人会说:无论如何克罗南伯格还是表现了怪诞啊例如他的冲撞还不够怪吗这就要看怎么说了。冲撞的几个中心人物标榜“撞车不是毁灭而是重生。只有通过重大的死亡刺激过程才能使性能力自由释放。而且要用生命去体验。”在影片中他们也的确舍命体验了。玩命行为成了重生的举措,交通肇事者俨然成了思想家按着常规道德化思维,这样的人物当然另类,这样的行为和这样的心理当然变态。但这仍然不能成为评价克罗南伯格作为一个电影家是否怪诞的依据。因为人类心理,尤其是潜意识本来就无法以常理来捉摸,人们的某些潜意识活动本来就是怪诞的同义词,受这种潜意识支配某些人的行为当然会很出格。中外古今无论在艺术创造领域还是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都俯拾皆是,人类其实早已见怪不怪了。那么如果说克罗南伯格表现了这种见怪不怪,表现了人类受潜意识支配的怪诞,这种表现就应该是正常的表现,我们似乎就没有理由因此而认定克罗南伯格“怪”。退一步讲,即使克罗南伯格的确表现了怪诞,我们也不能由此而下结论说他“怪”,并因而对他有所保留表现怪诞不等于表现者怪诞。就如我们的吴承恩,难道我们会因为他曾经创造过一个精灵古怪的孙悟空形象,就认为伟大的吴承恩是猴子
而冲撞受到全球性关注的事实本身也似乎可以成为上述论点的有力佐证。这部低成本的艺术电影截止1999年创造了二亿一千一百万美元的票房收入,连获世界电影大奖。我们总不能说全球亿万影迷也另类,总不能说他们对这部作品的喜欢也变态吧
我们应该毫不妒忌地承认克罗南伯格的杰出,电影制作到这个层次只能让人叹为观止啦克罗南伯格不是科班出身,可是看他的镜语运用,竟然那样经典: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一个长达36秒的降移,稳定匀速,很有张力。还有他对光线的运用,整部影片始终保持一种近似于金属的基调。毫无疑问这是电影家的自觉追求,与电影家对现代社会人与机器关系的思索对异化问题的思索水乳交融。可以断定克罗南伯格有一位杰出的摄影师,而克罗南伯格对视觉元素的控制同样杰出。这也似乎在验证一个道理,由于当代电影的综合性越来越强,越来越需要以电影家的全面素质作保证,这就使得一个真正的文化人尽管他可能没有接受过电影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但他仍然可能拍出优秀作品,而一个接受过电影专业训练的人如果缺乏全面的文化素养则注定不会拍出优秀作品。克罗南伯格应该属于前一种,他经常亲自撰写剧本,他有较高的文学美学素养,他首先是一个文化人,其次才是电影家。
克罗南伯格以异常的方式接触电影和他对人生与艺术的独特体验同样具有启示性。撞车中凯瑟琳以乳房对冰冷金属的亲近,费恩关于撞车和人的本能欲望之间关系的论述,以及所有人物由撞车引发出的性关系固然可以用马克思的异化思想解释,也的确有着后现代消解文化,消解主流价值的倾向。然而克罗南伯格的杰出并不在于他通过形象为现代人解释了某些西方人本主义思想。他的杰出在于,他善于通过人物及其动作令人信服地使你认同他对现代西方社会的某种存在方式的剖析,从而在近于荒诞的故事中自然生发出对人类自身无法回避的思考。
大概不会真的有人像影片主人公那样对待情感,大概也不会有人真的像影片主人公那样处理人与机器的关系。然而只要你是一个现代人,你就和影片主人公一样无法回避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异化问题;无法回避机器作为人类生物功能的延续对人的生理心理情感产生的所有影响正面的,负面的;也无法回避发展所带来的价值失范。就像电脑的应用无疑空前拓展了人类的心理空间思维空间生存空间,空前密切了人类的交往,甚至改变了人类固有的关于时空关系的概念。相聚万里,互不谋面的人竟然可以在一瞬间建立亲密联系,家和社会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电脑的确拉近了人类的心理距离。然而,无可否认的是,电脑也在事实上加大了人类的隔膜看看那些网恋故事吧,当你怀着毕生的憧憬和网友“二八妙龄”鹊桥相会时,蓦然回首却发现那“二八妙龄”竟然是一位脸如橘皮的八二老妪这人与人的瞬间距离拉大了还是拉近了当人和人的亲近都依赖于电脑,当人类的创造成了图腾,机器和人谁是主人
艺术家是时代的大脑,克罗南伯格对科学技术对人体的改造,以及人在这种突变面前的无奈和人类终极意义与即刻享受关系的思索是人类在电脑时代的必然。而电影由于逼真的照相性和表现人类意识及潜意识方面的独有的特性,使得克罗南伯格这种思索尤其振聋发聩。自从这个蓝色星球诞生人这种生物以来,人类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向各个领域的掘进。然而,似乎是到了20世纪中后叶,也就是地球上有了第一个真正意义的人之后的数万年,人类才突然一下子明白了任何掘进都代替不了人对自身的永恒深刻的审视,任何追问都代替不了人对内心世界的追问。20世纪的电影和电影家使这种审视和追问闪烁着夺目的异彩。
有人说20世纪是诉说的时代。
克罗南伯格的诉说也许有些超前,却肯定是20世纪最有个性的诉说之一。
当美国人奥利弗斯通问克罗南伯格,你如何解释自己的非主流导演身份时,克罗南伯格回答:“一般情况下,为了更多地与一百个人交流,你会有在半路上失去一千个人的危险。我的观众数量对我来说足够了。我认为,这是一位导演需要事先决定的事情,即他的观众是哪些人。因为这必然会影响到他将使用的电影语言。”
至少,克罗南伯格对电影的最终选择没有多少后现代色彩。但绝对是一次有个性的选择。迄今为止,克罗南伯格先后拍摄了苍蝇赤裸裸的午餐存在等电影作品,几乎每一部都会引起全球性的关注。真不知道进入21世纪的克罗南伯格还会为我们拍出什么样的惊世之作。他的观众群会扩大还是缩小
克罗南伯格在本片显示出的主要风格元素:
1。影调和主旨相吻合。
2。超前的艺术思维。87book 最好的网
3。惊世骇俗的故事。
'小说'毁灭上
史蒂夫弗雷明是英国国会议员内阁部长,有能力,受尊重。和妻子英格丽的婚姻持久而又平静。
这种保持了几十年的平静在史蒂夫见到安娜的一瞬间被打破了。
那天,安娜像一头小牝鹿撞入这个上流社会的聚会。
“我叫安娜巴顿,你儿子马丁的女友。”
“你们认识多久了”
“没有几天。”
话刚刚开头,就被部下打断。安娜转身离去,不见踪影。然而仅仅这一瞬,两人却几乎同时从对方的眼神中读出一种从未有过的震颤后来部下对他讲了什么,史蒂夫一句也没听清。
马丁带安娜见父母。安娜和史蒂夫像第一次见面那样握手致意。
马丁听妈妈絮絮叨叨,安娜端着一杯啤酒幽幽地看着杂花生树绿荫掩映之中的红色小楼。一杯尚未饮完,马丁携安娜告别。他是记者,永远难以摆脱职业性的忙碌。
直到离开,安娜和史蒂夫只说了两个字“你好”。汽车发动瞬间,安娜和史蒂夫彼此匆匆一瞥,那一瞥摄魂夺魄,那一瞥似水幽深。
午餐时分,史蒂夫接到一个电话。
“我是安娜。”
“你在哪儿”
史蒂夫匆匆赶到一条青石铺就的小街,那儿幽深宁静。
安娜卧室。
灯光装璜和女主人同样温馨。安娜由床头滑到地毯,摊开双臂迎接史蒂夫,两人没有一句对话,只有从心底发出的呻吟
议院。马丁求见史蒂夫,史蒂夫吃不准儿子是否知道自己和安娜的偷情,强自镇定。
“我被提升为政治版副编辑。我的批评难免会涉及您,希望理解。当然我会尽量客观。”
史蒂夫长吁一口气,剩下的就是祝贺了。
英格丽为儿子举行家庭聚餐,外祖父特地从乡下庄园赶来。看见天生丽质的安娜,老人喜上眉梢:“干得好,马丁,无论哪一方面”
安娜和大家聊身世:父亲曾是外交官,母亲现在和第四任丈夫住在一起
就像所有初次相见的准婆媳那样,交谈逐渐变成了讯问。
安娜似乎并不在意,依旧自说自话:一生漂泊,3年前和男友分手,有1个哥哥,在她15岁时自杀,为情
马丁见话题越来越沉重,借口处理工作,和安娜匆匆离去。
英格丽望着他们的背影,本能地为儿子担忧。
“用不着担心,和前几个一样,他不会认真的。”史蒂夫说。
还是那条幽深的青石小街。史蒂夫远远地在车里目送儿子和安娜道别后,进入安娜卧室。安娜正满怀期待。
“我要弄清三人之间的关系。”他捧起她的脸,“你究竟是谁”
安娜痴痴地凝视着,没有回答。
她的凝视激起史蒂夫不可遏止的情欲,他猛地扯开安娜的衣服开始疯狂做爱。当安娜抵达欢愉的顶峰之后,她告诉史蒂夫:四海漂泊时,与哥哥相依为命,日久生情,哥哥竟然容不下他们之间有第三者。而安娜不可避免地有了第一次情感选择时,哥哥自杀了
“记住,受过伤的人很危险。为了生存会不顾一切。”安娜警告史蒂夫。
“周末和我一起去布鲁塞尔”
“我要和马丁度周末请顺其自然,别想着去改变。”
史蒂夫赴布鲁塞尔开会。临行前英格丽告诉他,马丁和安娜将在巴黎度周末。会议期间,史蒂夫心神不定,坐立不安。好不容易熬到休会间隙,凌晨五点,他乘火车匆匆赶到巴黎,塞纳河尚未苏醒。
电话铃声唤醒一对相拥而卧的恋人。马丁把电话交给安娜,酣然睡去。
“出酒店,左转,一直走,我在教堂等你。”
安娜如约而来,他们在教堂的钟声中做爱,如饥似渴。
史蒂夫:“我终于看清你了。”
“你什么都没看清。我得回去了,他还在睡。”
史蒂夫点点头,晨风拂去眼角的一丝清泪。
“别再跟踪我们,求求你。”安娜翩然而去。
回到英国,史蒂夫立即约见安娜。
霏霏细雨中史蒂夫告诉安娜,他要离开妻子英格丽,和她住在一起,一起吃早餐,一起读报
“这样做,你会失去你的亲生儿子。”安娜说。
“我知道马丁爱我也爱你,然而他年轻,慢慢地他会承受这些。”
“这会摧毁你和英格丽数十年建立起来的美好一切。”
“难道你不想和我在一起”
“想。但是离开英格丽你会得到什么”
“你。”
“你已经得到我了。”
荧屏,史蒂夫就布鲁塞尔会议接受采访。安娜在壁炉旁看着,不时现出会心一笑。那是一个头脑清醒充满自信颇具光彩的男人。
英格丽也看到电视采访。面对镜子她梳理着夫妻间的绵绵情丝。
史蒂夫归来,在融融灯火中她向他款款倾诉“刚认识你的时候,你还是一个普通医生,那时候我就欣赏你的才干,我的选择对了”
史蒂夫挽住她的手,无语轻吻。她跪下来,两人似乎许久没有如此缠绵了。
史蒂夫已经不可一日无安娜。他来到青石小街,却见安娜与一个名叫彼得的男子在一起,他本能地感到两人之间有着极其微妙的情愫。告辞出来,他隐藏在附近,一直守候到夜幕降临,看见彼得离去,匆匆闯入安娜房间。87book 最好的网
“那人是谁”
“哥哥死的那天晚上,彼得和我在一起。哥哥在楼上看见彼得吻我,大发雷霆,闯进我的房间,要和我做爱。我赶他出去,他在门外向我道歉乞求,持续几个小时。后来一切都沉寂了,我也沉沉睡去。第二天早上醒来,发现哥哥割脉自杀了。人们让我离开,我来到彼得家,对他说:干我”安娜恍如在诉说一个永恒的梦魇。
史蒂夫默默捧起她的脸,两人开始赤裸着做爱,床上地下从来没有如此热烈,从来没有如此疯狂
'小说'毁灭下
史蒂夫全家赶往英格丽父亲的乡下庄园度周末,庆祝英格丽生日。
英格丽似乎还不适应将安娜视为家庭成员,马丁的外祖父却已经兴致勃勃地领着安娜参观庄园,介绍200年家族史了。他告诉安娜:英格丽是独女,庄园将由马丁继承。他希望安娜和马丁经常来这里度周末。
而马丁却并不喜欢这里,进餐时他告诉安娜:“小时候常常被迫到这里度假,我的童年并非完全美好,一切太圆满,从来没有波澜,缺少浪漫和激情我认为造成这种感觉的原因更多地是父亲的影响”
史蒂夫看了马丁一眼,未置可否。
第二天早晨。马丁在萋萋芳草啾啾鸟鸣中宣布他刚刚向安娜求婚,而她答应了。
英格丽热情拥抱儿子和安娜。
史蒂夫碰翻一杯红酒。
祝福声中安娜和史蒂夫的眼神不断交织又急速移开,彼此读出太多的难以言说
马丁和父亲打台球,为昨天晚餐时的唐突而道歉。他认为妈妈大可不必担心安娜的复杂,这正是安娜的魅力所在,他为她那一份莫名的伤感而动心,尽管他并不理解。
史蒂夫说:“我不想阻止你,但是你肯定她是理想恋人吗”
“你不了解她,我与她独处时才发现她有神秘的一面。你如果能够体会到,看法就会不一样了。”
月色如水,史蒂夫悄悄来到安娜房间。两人相对无语,心头有如月色流过。
从安娜房间出来,史蒂夫感觉身后有一双眼睛,蓦然回首,那人正是女儿萨琳。
庄园归来,史蒂夫第一次对合作多年的老部下大发无名火。
回到家里,史蒂夫向女儿解释:那天晚上,他到安娜房间是为了调解妈妈和安娜的关系。
“我明白,爸爸,晚安。”萨琳冷冷地和他吻别,睡觉去了。
安娜母亲赶到伦敦与亲家商量女儿婚事。她不合时宜地提起彼得当年与安娜分手后和一个漂亮女孩维持了8个月的婚姻。
“当然他比我强,我已经结过4次婚,如果不算那一次临阵脱逃的话。”
接着,她更加不合时宜地指出马丁像极了安娜死去的哥哥。这一下尴尬的就不只是安娜了,英格丽对这场本来就不看好的婚姻更加担心起来。
但在史蒂夫送她去火车站的车上,安娜母亲却突现曾经沧海的本色,直截了当告诉他:“你应该明白,这对安娜是一个机会,和马丁在一起,她有机会新生。刚才,我注意到你和安娜的眼神始终不敢相对,你必须退出。我恳求你”
史蒂夫不能不做出决断了。返回路上,他给安娜打电话:“我必须放弃你。结婚是对的,无论对你还是对马丁。你我都明白,到此为止,对不起。”
放下电话,史蒂夫赶到报社,在马丁的案头看见安娜和他们父子在乡下庄园的合影。
他告诉儿子:在庄园,你对感情的见解是对的。我确有不足之处,冷漠,以为命运可以控制,事实上不能
夜色笼罩泰晤士河,也笼罩了伦敦桥,史蒂夫一个人在冷冷清清的办公室里思绪万千。电话铃声骤起,他条件反射般地飞速抓起电话是英格丽要他回家吃饭。
史蒂夫难耐心头寂寞拨通安娜的电话,接电话的恰恰是马丁,史蒂夫无奈地放下了。
闻声而来的安娜若有所思。
第二天,女秘书递给史蒂夫一个信封,里面是一把钥匙,史蒂夫立即按信里的地址来到一处正在装修的公寓顶层。打开房门进去,发现茶几上的留言簿写着:“周五。25时。”周五,那是耶稣的受难日
史蒂夫回家。英格丽正和儿子安娜伏案筹划婚礼。安娜蓦然回首发现史蒂夫,他将钥匙放到嘴边亲吻。利用两人的短暂独处,安娜告诉史蒂夫:“如果我们不能在一起,你以为我还会嫁马丁吗”
周五,安娜持一束火红的鲜花早早来到公寓。
马丁的电话打到她的事务所,同事告诉他:安娜刚刚下班。 小说上传分享
史蒂夫匆匆赶来,兴奋得难以自制,将钥匙忘在门上
两具饥渴的肉体赤裸着绞缠在一起,发出忘情的呻吟。
马丁手持一张纸条,循着他们的呻吟打开房门
“马丁”当一切骤然来临时史蒂夫几乎僵住了。
极度震惊中马丁连连后退,跌下身后的楼梯,死去。
史蒂夫疯了一样赤身跑下楼,抱起儿子很像抱着殉难的耶稣,欲哭无泪
一行清泪流下安娜脸庞,这就是宿命。
事件立即成为丑闻,警察和记者包围了史蒂夫家。
英格丽强抑悲痛告诉史蒂夫:马丁偶然听到寓所主人教安娜使用锅炉,他从来不知道安娜有这样一间房,出于好奇寻迹赶到。他们的悲剧源于巧合。
英格丽质问史蒂夫:“你为什么不自杀那样也许我还会哀悼你”
史蒂夫明白他将失去一切了。
“大概每人心中只能有一个人,对我是马丁;对你是安娜;对安娜呢,是谁”英格丽袒露前胸问史蒂夫:“有这个,对你还不够”
史蒂夫离开英格丽,离开伦敦,来到安娜母亲家寻找安娜。安娜母亲告诉他,安娜来过,但是走了,找彼得去了。
史蒂夫满怀遗憾地和她告辞。就要迈出房门的一瞬间,他似乎突然嗅到安娜的气息:“她在这里。对吗”史蒂夫拉开里间房门,安娜正坐在床上。四目相对,默然无语,她缓缓低下头他们之间永远隔着一扇门。
不知名的小镇。
史蒂夫孤身一人借着窗外阳光凝视墙上他和马丁安娜在乡间庄园的大幅合照。追忆他和安娜的最后一次邂逅:“那是在机场转机。她和彼得在一起,抱着一个孩子,她没有发现我。她和其他人没有区别”
一幅黑白照片,凝聚着他们曾经有过的片刻欢娱和不安,凝聚着安娜莫名的伤感和永恒的凝视。
作品分析上
毁灭damage
别称:爱情重伤诱惑烈火情人
据小说命中注定改编
导演:路易马勒
主演:朱丽叶比诺什 杰里米艾恩斯
出品:英国1992年
本片评分
1。表演*有朱丽叶比诺什和杰里米艾恩斯夫复何求影像*堪称经典。故事*人类最大禁忌的诗化。导演*使各元素都臻于极致。观赏性*情色可以美得令人难以置信。10。综合得分:*****
毁灭是路易马勒也是欧洲电影的绝美之作。
将一部直面人类最大的禁忌乱伦的影片拍得如此精美如此震撼,似乎只有路易马勒这位素以离经叛道而著称的电影家才做得到,似乎只有欧洲人才做得到。
路易马勒,法国“新浪潮”电影的重要导演之一,执导过拉孔布吕西安小家伙以及再见,孩子们等影片。他的作品以新颖的主题大胆的表现手法和强烈的个人风格著称,他本人被称作“电影诗人”。
毁灭是路易马勒的晚期作品。和他的早期作品相比,少了一点个人色彩,多了一点雍容大气。当一位艺术家对他的人生经验已经作了最大限度的挖掘之后,他往往会把视点转向人的内心;当他几乎把人生的感悟说尽的时候,他要超越的就是自己了。这是笑傲人间万事的从容;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了悟。毁灭透过惊世骇俗的乱伦,透过无所顾忌的情欲,将情色归为空幻,将执着化为喟叹,令人不能不为之动容,这才是它的根本魅力所在
这是一部法国电影大师为英国人执导的作品,英法是人文主义的故乡。这样的合作方式使影片的美学追求和叙事表演音乐影像诸元素无不具有欧洲电影的鲜明特点:深沉内敛,无处不在的人文主义精神;个性化的电影追求;节奏沉稳顺畅;叙事深沉细腻;充满诗意的影像风格
乱伦是人类最大的禁忌。路易马勒对这种禁忌的诗意表现主要体现为叙事的人本主义视点。这对20世纪西方艺术家而言是一种自觉。
毫无疑问,路易马勒并不想对男女主人公的乱伦做出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式的道德批判,而更注意通过两人近于癫狂的身体对话,在罪与罚痛与快之间体现一种心灵的裂变。并为这种裂变寻求到有意识的,更多的是潜意识的,也就是人成其为人的心理依据。
男主人公史蒂夫是即将入阁的政府部长,置身于个人欲求必须服从社会欲求的文化环境之中。他的妻子英格丽美丽贤惠,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她似乎忽略了丈夫的现在时,而更多地欣赏着记忆中的丈夫,沉湎于记忆的旧课之中。这样的家庭无论多么温馨幸福,已经难掩中年危机,表面上的所谓幸福温馨已经不足以平息心底波澜。正在此刻,女主人公安娜出现了安娜第一次出场的场面调度很像戏剧的场面调度,可见导演和男女主角的深厚舞台艺术经验,她与史蒂夫的邂逅打破了这个家庭的情感平衡。由于连她自己也说不清楚的潜意识层面的缘由,安娜更痴迷于现在时的史蒂夫,这种电光石火般的激情,这种一见钟情式的畸恋就是无可奈何的了。
当然,安娜与史蒂夫的邂逅缘于她与史蒂夫之子马丁的恋情,这种恋情又缘于她少年时代的一段情感创伤,这种早期情感经历深藏于她的潜意识层,并支配着她此后的一切情感历险,她和马丁的恋情不过是她少年时代兄妹恋的继续,她对史蒂夫的恋情则明显带有恋父情结的意味,也许在她的潜意识层面上只有这样的恋情才是心灵的最后港湾。
而夹在安娜和史蒂夫中间的儿子马丁始终认为自己的童年太圆满缺少波澜,在父权的荫影下缺少浪漫和激情。成年的马丁其实并未成年,曾经被压抑的本能欲望转化为对事业的狂热。马丁结识安娜之后,对事业的痴迷仍然超过对情感的痴迷。这样的心理结构这样的情感组合注定了悲剧的不可避免,这样的悲剧必然超越道德层面而具有人的意义,具有美的意味,具有诗意。
如果我们承认中国电影家和欧美电影家的电影创作存在着事实上的差距,那么这种人的差距是最根本的,也是最大的差距。
路易马勒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仅仅满足于简单地展示这样一个颇有一点人本主义色彩的情色故事,因为电影毕竟不是精神分析学说的论文。一部影片无论揭示了多么有价值的思想,如果不能给人以美的体验,那就不成其为电影,不成其为艺术,也就不可能具有摄魂夺魄的美感。 小说上传分享
路易马勒以审美的眼光观照这个人类的禁忌,在诉说这个故事的过程中使每一个电影元素都达到了美的极致。
作品分析下
影片的音乐和音响与情节水乳交融。故事开端,表现史蒂夫和家庭仅有的那么一抹温馨和后来表现岳父家的田园景色时使用了欢愉的钢琴音色;史蒂夫和安娜的爱情主题以沉重不安的大提琴音色表现;史蒂夫和安娜最后一次做爱,导致马丁惨死的主题则使用了小号的音色,那样凄厉,那样惊悚,那样不安;影片结尾,随着史蒂夫最后一句内心独白结束,由大乐队演奏的弦乐和主人公的心潮一起涌起,那种永世的哀痛,那种不可言说的遗恨,令人不忍卒听。还有,史蒂夫和安娜在巴黎的一座教堂下,伴着教堂的钟声做爱这种将声色和灵魂堕落与圣洁的激荡以钟声凝聚在特定时空的处理,令人震撼,令人无法忘怀音乐和电影都适于表现人的潜意识,作为一位电影大师,路易马勒当然不会把音乐和音响仅仅当作烘托气氛渲染情绪的辅助手段,而是当作叙事的有力语言。
影片的摄影堪称经典。光线构图,几乎每一个镜头都让人想起安格尔伦勃朗的经典画作。影片的内景都是暖调,与温情情欲主人公的心境十分吻合。外景则绿得发鲜,有如油画。英国人透过镜头选取的生活场景总会让你美得心都颤抖,他们又善于把悲剧放在绝美的场景中展开,这似乎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电影自觉,一种电影传统。我们就在这美的极致中体验着男女主人公的没有结果美丽的现实和悲剧的预示形成鲜明的反差,越美越令人难以承受他们命运的凄楚和悲凉
他们呈现出的美是高贵的古典的,他们表现美的技法和修养则是古典与现代的奇妙融合。欧洲电影的确是文化的电影美的电影。
影片的两个主角由英法两位世界级表演艺术家杰里米艾恩斯和朱丽叶比诺什分别饰演。朱丽叶比诺什: 37岁,独女,出身于演艺世家。上世纪80年代曾主演戈达尔的万福,玛丽亚,代表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英国病人。1996年凭英国病人获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配角奖。
杰里米艾恩斯:生于1948年,是一位有着丰富表演经验的戏剧演员。电影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洛丽塔魂断布拉格等等。曾获欧洲电影表演终身成就奖。
毁灭是朱丽叶比诺什第一次在英国饰演的两个角色之一。她后来认为自己的表演“没有太大的说服力”,作为一个法国人“用另一种语言工作实在不容易”。我们看到,在这部影片中杰里米艾恩斯的光彩的确或多或少遮蔽了朱丽叶比诺什。然而,她那种集天使与魔鬼淫荡与圣洁于一身的神奇魅力,那种与生俱来的高贵与忧郁都是不可替代的。作为欧洲最负盛名也最美丽的女演员之一,朱丽叶比诺什饰演的角色常与情色相关,对此她认为:“如果不是从塑造人物的因素出发,而是为了兜售影片,为了色情而色情,那么,我坚决拒拍。拍情色戏需要极大的勇气。如果确实因为故事需要,我并不排斥。”
杰里米艾恩斯在本片的表演就不是一个“好”字所能概括的了。史蒂夫这个角色有着极其复杂的内心世界,台词少,戏剧动作小,表演难度极大。但是杰里米艾恩斯仍然以深厚的表演功底和敏锐的艺术感觉把这个角色演绎得极为传神,极其令人信服。有一场戏:史蒂夫和安娜第一次偷情之后,儿子马丁突然求见父亲,史蒂夫以为事情败露,内心忐忑不安,在幕僚面前强自镇定,等到父子见面,马丁并不知道他和安娜偷情,史蒂夫立即满怀释然。转瞬之间情绪发生多层变化,而又不着痕迹,举重若轻,令人叹为观止。
朱丽叶比诺什和杰里米艾恩斯在本片的合作堪称珠联璧合,相映生辉。尤其是做爱戏,两人那种即兴发挥那种忘我投入那种默契和谐,真是酣畅淋漓,荡气回肠。他们的表演是本片最夺目的一道亮色,是一种真正的美的体验。
毁灭以三个女人的三句话和一个男人的一句话串联起主人公的全部情感历程,结构严谨巧妙大气。
第一个女人安娜。
史蒂夫无法忍受儿子马丁和安娜巴黎约会的煎熬,雨天求见安娜,向她摊牌,要离开妻子和安娜朝夕相伴,共效鱼水之欢。安娜告诉他:“这样做,你将失去亲生儿子,失去妻子,毁坏你和妻子建立起来的一切。而你已经得到我,没有必要采取这种极端方式。”由此,两人的暧昧关系得以继续。
第二个女人安娜母亲。
参加女儿和马丁的订婚聚会之后,她恳求史蒂夫:安娜和马丁在一起,有可能新生。你要及早退出。而史蒂夫听从劝告,与安娜断交的结果反而激起两人更加无可遏止的情欲,最终导致马丁惨死。
第三个女人史蒂夫之妻英格丽。
马丁死了,英格丽质问丈夫:“每人心中只有一个人。对我是马丁;对你是安娜;对安娜呢”
接着,英格丽袒露前胸问丈夫:“你曾经爱过我吗而且,有这个还不够吗”
她的第二个问题说明:儿子的惨死仍然没有使她明白家庭悲剧的根源。
她的第一个问题恰恰是这个故事的不成其为答案的答案。
一个男人史蒂夫。
影片结尾,史蒂夫孤身一人沦落小城。面对着自己和马丁安娜合影的大幅照片;他在内心倾诉着那种无以言说的永恒思绪:马丁死后,史蒂夫曾与安娜在机场这个人生的聚散地最后邂逅。他发现安娜和当年导致她哥哥自杀的第一个情人在一起,抱着一个孩子。两人擦肩而过,安娜没有发现史蒂夫。史蒂夫的最后一句内心独白是:她和其他人没有区别
这样的叙事这样的结构在一步步地把悲剧推向高潮的同时,也把一个巨大的人生悖论推到我们面前。面对这样的结局我们似乎已经无需用对错是非情仇和遗恨来评说了。也许,人生本来就是一种循环也许人生本来就无需言说也许正因为毁灭呈现了这种人生的无奈才美得令人心痛
假如有一天地球真的被洪水淹没;假如那一天真的有一艘诺亚方舟载我们逃生;假如逃生时真的只允许我们带走一部“情色电影”,一定带毁灭。
路易马勒在本片体现出的主要风格要素:
1。对人类情感的诗化思索和大胆表现。
2。镜语的诗化。
3。表演有节制,又酣畅淋漓。
4。对下意识的成功运用。
5。音乐和音响是叙事的重要语言。
'小说'巴黎最后的探戈上
这是1月的某个早晨,在凡尔纳大街上,保罗边走边四处环顾着,近一个时期以来,他走在街上的时候,总像是在四处搜寻着什么,他自己也说不清这是怎么了。
他冲着天桥上疾驶而过的火车骂了句脏话,他觉得火车发出的剧烈的声音击中了他内心的某个部位,使他感到一阵疼痛。
这时,街角走来一个叫珍妮的年轻女子。她有着一头浓密的浅色头发,超短裙下露出两条长腿。她加快了脚步,因为她知道,街对面的保罗正目不转睛地盯着她,她不喜欢男人这样的目光。欲望全都是欲望
当她走到一个楼角处的时候,墙上的一张告示吸引了她,上面写着“五楼住房出租”。
珍妮走进一家酒吧,给母亲打了个电话,然后来到了租房处,守门人不耐烦地摘下挂在墙上的钥匙,给她开了门,让她进去看房子,自己则离开了。
这套房子很和珍妮的心意,她的心情一下子好了起来。她一直想一个人独居在这座城市的某个地方,这一天终于来了。
珍妮向房间的中央走了几步,突然发现与窗口相对的那面墙上隐约有个人影在晃动,她一下子紧张起来。
“谁在那儿”她说。
对方没有回答。
她走过去才发现正是在街上遇见过的那个男人。
她没有和他说话。他们都沉默着。
他们在这套住宅里徘徊,沉浸在毫无成效的探寻中。
他俩的路线相互交叉着,从一间房子到另一间房子,相互间仿佛视而不见。
电话铃响了起来,珍妮在卧室里,保罗在客厅,都拿起了听筒。
保罗说:“喂,已经晚了,租出去了。”对方挂上了电话。他小心翼翼地把听筒放在地上,然后推开卧室的门,致使珍妮猝不及防。她还把听筒贴在耳朵上。她掩饰地说:“你决定了决定租下”
“现在我不知道你喜欢吗”保罗反问道。
珍妮站了起来,保罗拉住了她的手,帮她站起来,他们的手没有分开。
这是一种接触,是在此前他们回避的一种接触。
珍妮说还得考虑一下。保罗朝外走去。珍妮的目光一直盯着他,看着他消失在门外,她听到了关门的声音。
他大概走了。珍妮在心里这样说着。
但是,当她准备离开时,突然又看到了他。“我以为你走了。”
“我只是去关门。”保罗说。
他们的目光对在了一起。
她承受不住他的目光,她觉得那目光里有一种让她心颤的东西。她的身体里发出了一种声音,她努力地让自己转过身去背对着他,她默默地站在那里。这仿佛是某种许诺,但同时又是拒绝。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保罗突然从身后抱住了她。
他们的嘴吸在了一起,像两只动物一样在厮咬着,很快他们的躯体相互寻觅着倒在了地上。做爱的过程像是一场战争,简捷而火爆,他的肉体成了她肉体的一部分。
他们的嘴唇轻柔地相互触及结合,紧紧相咬,忽而紧张而不自然,忽而松弛而柔软
走出大楼,他们对望了一眼,谁也没有说什么,就在沉默中告别了。
他们朝着相反的方向离开。
珍妮匆匆赶到了火车站,路上,刚刚发生的那一切就像电影一样在她的脑海中闪动,她觉得自己仿佛刚刚从一场春梦中醒来,她甚至还在心里偷偷地笑了一下。
她的男朋友汤姆一见她,便和她拥抱在一起,但同时又指挥着摄影师跟着他,拍下了他俩的镜头。原来他正在拍一部影片。
汤姆告诉她:“我在拍一部名叫姑娘的画像的影片,我向电视台推荐,他们接受了那姑娘就是你。”
“你应该事先告诉我。”珍妮不满地说。
第二天,珍妮又来到了那个房间,房间里没有人,她回忆着昨天在这里发生的一切,突然觉得自己真是不可思议。几个搬运工把家具搬进来了。他们搬完后,保罗才进来。
保罗若无其事地看着她,似乎她在场是件很正常的事。
珍妮说自己是来还钥匙的。
保罗并没有听她说。“这有什么关系请把外套脱了吧,帮帮忙,把这些凳子拿过来放到这儿。”珍妮服从了。 小说上传分享
保罗的口气不容她另作选择,珍妮想离开,却不知不觉地走进了卧室。保罗的脸上露出了微笑,他走向她
做爱是不可避免的了,其实这也是珍妮潜意识里所期待的事情,她毫不犹豫地迎接了又一次的疯狂。
珍妮觉得保罗身上有一种她从未体验过的力量,那是一个年轻男人身上永远也不会有的力量,就像一列喷着热气的火车碾过她的身体
'小说'巴黎最后的探戈下
在一个旅馆的房间里,一个女人正在一个皮箱里翻找着什么。她是保罗的岳母。她一见保罗,显得特别激动。
“我坐头班火车来的保罗,多么可怕呀”她哭了起来。
保罗的妻子自杀了。
保罗告诉她,事情发生在半夜里,罗莎是用剃须刀自杀的。
岳母对保罗说:“你知道爸爸说了些什么我的小女孩一向是幸福的。你对她做了些什么她为什么杀死自己”
“为什么永远也无法知道。”他说。
保罗把岳母一个人留在了屋里,独自一个人离去。
在巴黎郊外的一座整洁的白色建筑旁,汤姆又在忙着拍摄他的影片了。但拍摄到一半时,珍妮突然跳起来说:“今天就到此为止吧,我急着去赴一个业务上的约会。”说着,她便离去了。
在出租房里,珍妮又和保罗见了面,当那疯狂的一切都结束的时候,他们躺在床上谈论着童年的往事。
正说着,门铃响了起来。
他们都有些紧张。
保罗正准备走向门口,珍妮猛地扑向他:“我们不是事先有约吗谁也不能看见我们在一起。你可以打死我,那么谁也不会知道这些。”
保罗用双手搂住珍妮的脖子,开玩笑地掐她,并在她的耳边喃喃低语:“外面的人是耳聋的。”
旅馆里,保罗的岳母为窗外传来的萨克斯管吹奏出的音乐搅得心神不定:“这音乐这音乐让我无法忍受。”
保罗说:“在这里干什么都行。这里可以藏身,可以吸毒,可以奏乐。”
话音刚落,门口响起了敲门声。
保罗去开门,只见一个男人站在门口。对方抬了抬帽子,很有礼貌地向保罗的岳母问好。岳母问保罗:“他是谁”
保罗告诉她,他叫迈克尔,是罗莎的情人。
几天之后,珍妮来到出租房,她惊讶地发现,房里的家具已全搬走了,只有一台红色的唱机孤独地躺在地上。
珍妮去向守门人打听,守门人告诉她,她不认识那个人。
珍妮的心情一下子变得很复杂,有一种忿恨和被欺骗的感觉。
她很快来到了大街上,她不知道自己应该去哪里。她静静地站在一个楼角处,心绪不宁地看着街上的行人,不知过了多久,珍妮突然听到了身后的脚步声。她正要离开那楼角的时候,一只手抓住了她,原来是保罗。
“我又来了。”
珍妮挣脱开他的手:“一切都结束了。”
“是的,一切都结束了,但随后一切又重新开始。”保罗望着她一字一句地说。
珍妮又一次选择了沉默。
保罗告诉她,他45岁,鳏夫,有一个小旅店。他曾经是一个冒险家,后来结了婚。他的妻子自杀了。如果没有遇见她,他的生活将会很艰难
保罗带着珍妮来到酒吧,这儿正在进行一场小型探戈舞比赛。评委们坐在一张长桌旁审视着一对对背上贴着号码的舞者。
保罗显得很激动,他举起酒杯对珍妮说:“我想告诉你,我爱你让我们一起跳个舞吧。”说着保罗抱着珍妮走进舞池。
评委会主席试图阻止他们:“走开你们干什么这可不行。”
保罗高声地说:“这是爱情始终”
“这儿有什么爱情到电影院去讲爱情吧。”评委会主席也嚷嚷着说。
保罗和珍妮回到小桌旁,珍妮突然忧郁地对他说:“一切都结束了。我们以后永远不会再见了,因为我要出嫁了。”
说完,她匆匆离去。
但保罗很快跟了上来。
珍妮快到家门口时,保罗仍然缠着她。
珍妮说她要叫警察了。但保罗却说:“现在我找到了你,而且我爱你。我知道你的名字。”
珍妮走进房里,取出一把手枪,哭着对着保罗。
保罗望着珍妮,他甚至还笑了一下。
终于,她开枪了。
保罗摇晃着向前迈了几步,倒下了。
珍妮对随后赶到的警察说:“我不知道他是谁。他在街上跟踪我,想对我施暴。我不认识他,不知道他的名字”
作品分析
贝尔托鲁奇是那种认为一部影片始终是探索某种更为个人化更抽象东西的一种方式的电影家。“我将摄影机视为另一种形式的笔,我用它写出诗篇。在我看来,我独自创作影片,我是影片最严格意义上的作者。”
贝尔托鲁奇曾经是意大利电影大师帕索里尼的助手。1962年,23岁的贝尔托鲁奇开始独立制片,以革命之前一片蜚声影坛,被称为“60年代意大利导演中最有才华和最出乎意料的一人”。20世纪70年代之后,他力图通过电影表现涉及人类普遍意义的问题,比如法西斯主义生死观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孤独寂寞等等,并在电影中侧重心理分析。1972年,他的巴黎的最后探戈获得极大的反响,他被誉为意大利电影“承上启下的人物”。1987年,他的末代皇帝又引起了全球的瞩目,之后他拍了“东方三部曲”的另外两部影片遮蔽的天空和小活佛。
巴黎的最后探戈比较典型地体现了贝尔托鲁奇关于一部影片始终是探索某种更为个人化更抽象东西的一种方式的电影观。
影片表现20世纪现代人的邂逅,以及由这种邂逅引发的现代人的重新寻找与重新定位。影片的两个主角保罗和珍妮在相遇时都没有名字,保罗更是拒绝确认:“我不知道你的名字,你我都没有名字。”他们由性相识,并企图通过性的交往最终确认自我,结果正如美国影评家杰费希尔所说:“这部影片主要关心的是若干人企图改变自己生活中的现实及改变他们身边其他人的生活的尝试。他们的尝试失败了,而这一失败又使他们面对自己生活中死亡的存在。”
20世纪是人类经历两次大战,以及长期极权统治,面对空前的精神孤独与寂寞而苦苦寻觅的时代。保罗和珍妮的孤独与寂寞是时代的孤独与寂寞;保罗和珍妮的寻觅是时代的寻觅。只要人类这种本能的寻觅没有终止,他们的寻觅也就没有终止,这是一种无解的孤独与寂寞。贝尔托鲁奇以两个人的情欲诉说着人类的话题。 小说上传分享
影片中的珍妮和保罗象征着现代社会中的两代人。他们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价值观,但是他们同样空虚孤独。珍妮拒绝男友为她拍电影,拒绝男友的感情,她对现代文明似乎心理准备不足,她宁可去感觉保罗这个45岁的鳏夫身上那种她从未体验过的原始情欲力量,那是一个年轻男人身上永远也不会有的,这种原始的情欲力量就像一列喷着热气的火车碾过她的身体,但是她最终还是要面对出嫁,她还是开枪打死了保罗。她告诉他:“一切都结束了。我们以后永远不会再见了,因为我要出嫁了。”然后她开枪。保罗在妻子自杀后与珍妮邂逅,他知道,如果没有遇见她,他的生活将会很艰难。两人以为通过歇斯底里的性行为就可以消弭孤独与寂寞,得到一丝人生的希望,结果他们仍然要面对死亡。
影片抒发了贝尔托鲁奇在20世纪60到70年代欧洲左翼文化运动中产生的迷惘。那是一代人的迷惘和困惑。拍巴黎的最后探戈之前,贝尔托鲁奇曾经说,他已经颓废,几乎处于一种绝望的状态。他用这部影片反映自己对现代人追求的“自由”“逃避”和“自我探求”的冷峻剖析和反思。这也奠定了他的导演风格和主题,他一直在探讨乱伦背叛弑父孤独幻灭和负疚的心理。在这部电影中,导演着力剖析了两个方面,一个是保罗的“自我”,他力图摆脱世俗的一切,包括道德宗教思想规范和其他社会束缚,而去寻找一个完全属于“自我”的境界;另一个就是导演的“自我”,也就是说导演对保罗这种“自我”的评价,他认为这种“自我探求”到头来只是一种虚幻。
巴黎的最后探戈虽然是意大利电影,但最开始却是在美国轰动起来的。1973年,它在美国公映,之后参加了第10届纽约电影节,主演马龙白兰度凭本片获得美国纽约影评协会最佳男主角奖。导演贝尔托鲁奇也受到观众的赞誉,一跃成为国际知名的大导演。
但是,巴黎的最后探戈在故乡意大利却遭到普遍抵制,舆论要求禁映这部“淫秽”影片,年底公映之后它依然遭到无穷无尽的诉讼,直到1987年,罗马教廷才解除了对影片的指控。
当年的禁映是有社会背景的,与美国当时的“性解放”不同,意大利那时甚至还没有离婚法,宗教传统根深蒂固的意大利当然不能允许它的公映,因为从正统角度观看这部电影,镜头用了自然主义的手法,将那些赤裸裸的性爱场面完全地展现在电影画面上。最重要的是,一个老男人竟然可以和一个在年龄上能做他女儿的陌生女人做爱,而且还是萍水相逢就如此大胆,这在意大利当局和教会看来,无疑是教唆人们伤风败俗。
巴黎的最后探戈的镜语也十分现代,几乎无特技,无剪辑。贝尔托鲁奇依靠天衣无缝的从容镜头,干净有效的段落以及令人信服毫不花哨的剪辑,展现出一种直截了当的风格。影片的光效和构图也精炼现代,摄影机的运动与人物的潜意识十分吻合,“就如影片的一个看不见的真实人物这源自一种与人物有着亲昵关系的愿望,希望此后这会变成人物之间的亲昵关系。”
无论技术艺术,巴黎的最后探戈都是20世纪电影的经典。
男主角马龙白兰度是美国著名的“方法派”演员,这类演员包括保罗纽曼达斯廷霍夫曼等等,他们的表演风格就是高度纪实和即兴的发挥。马龙白兰度演过不少经典电影,欲望号街车和码头风云让他享誉影坛。1971年,他主演的教父更是让他成为世界级的实力派影帝。
贝尔托鲁奇在本片体现出的主要风格元素:
1。现代人的重新寻找与重新定位。涉及现代人类社会普遍意义的生死孤独寂寞等等。
2。探索某种更为个人化更抽象东西的一种方式。侧重心理分析。
3。无特技,无剪辑。干净有效的段落以及令人信服毫不花哨的剪辑,展现直截了当的风格。
4。光效和构图精炼现代,摄影机的运动与人物的潜意识活动配合得天衣无缝。
'小说'卡里古拉上
清晨。
薄雾弥漫,朝阳透过森林映照着白色羊群。一对青年男女迎着羊群追逐着,欢笑着,在森林中穿行,在薄雾中穿行,洁白的轻纱薄如蝉翼随风飘舞,露出美丽的躯体,犹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