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大圣师

第225章 风暴(中)

朝堂上的事,刘昌郝暂时不得而知,但他隐隐感到这事儿不会小,在这当口上,今年不可能带着客户去京城观灯,即便谢四娘何时去京城看病,也开始观望。
他让村里用牛耙田,去年秋后挖河湾子,刘昌郝不但劝村里人运泥到田里,还刻意要求凡是明年的棉田与桑田,必须运上大量的淤泥酥冻,否则不给棉种与桑苗。
其他村子也一样,各想各的办法,但棉田里必须有大量淤泥,棉花种植还早了,不过桑苗过段时间便要移载下去,故从现在起必须用牛将耕地里的熟泥与淤泥一道耙平耙匀,以便改善土质。
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
后来将生丝分成6a、5a、4a、3a、2a、a、b、c、d、e、f、g十二个等级,但改革开放之初,几乎连4a级生丝都没有,丝绸大国成了劣质丝绸的代言人。其原因有两条,工艺落后,桑叶。桑叶又分成两条,桑叶的养分不足,桑叶受到农药化肥的污染。
后来渐渐重视,d级以下生丝比例越来越少,也开始出现5a级以上的顶级生丝,然其数量极少,几乎不足十万分之一,最好的生丝仍在巴西。
宋朝也隐隐地分了等级,一是看货色,二是看产地。
最好的生丝乃是以济青为首的京东丝,也就是山东所产的生丝,次之是河北丝,京西、河东、关中、巴蜀为第三等级,江南两浙为第四等级,岭南为第五等级。
也只是宋朝……黄河崩坏后,连带着济水水系与淮河水系一起崩坏,西北沙漠化,北方再也出产不了好的生丝,于是丝绸业转向东南岭南。
如何生产好的生丝,在这方面,不得不承认倭国走在了前面。
如倭国在山东承包了1500亩耕地,任其荒废了五年,到处长野草,惹得当地百姓种种猜疑,最后答案出来,五年不种作物,乃是恢复贫瘠的地力,拨掉残余的农药化肥成分,随后养奶牛,用牛粪肥田,地力恢复过来再种草霉,然后卖高价的有机牛奶与有机草霉。
还有倭国的果园子,里面几乎都种着豆科的三叶草、四叶草,豆科作物的作用皆知道的,不仅是用来固氮,还能让土壤疏松,保持水分,维持稳定的墒情,麻烦便是要经常收割。此外便是重视有机肥,许多果子土壤有机质达到了5%、6%,而国内连超过1%的也没有多少,因此所产水果不但漂亮,也好吃,当然,人家价格能卖得高,不能完全往国内搬。
故刘昌郝种花木之前,不惜代价地种苜蓿,当然,也不是完全有利,种苜蓿能有效地保护各座土山上的肥力、水分,但花木种下去第一年,必须派许多人力将花木周围的苜蓿锄掉,以免争养分。到了第二年花木始壮,不用锄草,但必须派人经常收割,不让其长壮长高。
放在桑园上则很简单,让大伙在桑树下种三叶草、四叶草、苜蓿,这个观念肯定接受不了,但必须施用大量有机肥,增加其有机质,才能生产出好的生丝。
刘昌郝先将几十户人家召集,说了地力与生丝质量的关系。
“我从今年起,便正式成立提花作坊,亦会收生丝,我收与你们去乌头渡卖,必然是两样。”
“那太好了,”有人说道。
就像这两年来刘家买粮草蔬菜,价格与乌头渡差不多,但可能是一样?首先刘家不会用大秤大斗购粮,其次不用渡河,看似一样,实际完全是两样。
“然非是你们所想象的收丝,好的生丝我会给每斤千文的价格,差的生丝,我甚至不会收购。”
前几年,作坊是用来练手的,约三四年后,各个女工手熟了,正好这些桑树也渐渐开始正式受益了,那时候刘家会大规模地收购生丝,然这是用来提花的生丝,岂能收购劣质生丝?
不过在宋朝,大伙也懂,好生丝与差生丝,商贾也会给不同的价格,区别就是没有后来的那么大。
刘昌郝还担心有人没有弄懂,于是替他们算了一笔账:“七八年后,桑树渐渐长大,每亩能近得三斤生丝,七亩便是二十余斤生丝,二十余缗钱。然不重地力,生丝亦不会好,我不收,你们卖给乌头渡商贾,也不会给你们高价,每斤不过六百余文钱,且产量也低,不足二斤,七亩地收益都不会超过十缗钱。”
在农村,每年能有十缗钱也是好的,不过若有二十余缗钱,一家便能过上小康生活了。
有人问:“为何不收丝线?”
“七八亩桑园,还有棉花与其他作物,你们能有多少空闲时间?”刘昌郝反问道,不收丝线的缘故,便是他未来想用一些大型机械织丝线,不但效率高,丝线品质也会提高。
“你们有桑园,棉花,农作物,秋闲时还能来我家做个短工,如此,你们还不满足乎?”
大伙一起轰笑起来。
又有人问:“那样,岂不是村子里皆是三等户?”
“几年后,九成人家会成为三等户。”但表功、激励是次要的,刘昌郝将各家召集过来,主要的是劝说大伙养驴或牛,养两三头猪。
宋朝大牲畜缺乏,非是缺少畜崽,而是有许多人家不愿意养。
不愿意养的原因也不是牛、驴贵,即便王安石变法导致百姓财富进一步缩水,刘昌郝暗中比较了一下,现在宋朝普通百姓生活水平与他小时候差距也不太大,至少能相当于八十年代的生活水平,若是将各个大户人家均摊进去,能相当于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纪初的水准,不然也不会被后人称为狗大户。
至于盗贼四起,准确地说只是一群“车匪路霸”,治安不大好,不能称为农民起义。
以这个生活水平,还是有许多人家能买得起牛或驴的,况且它们是大牲畜,特别是牛,虽然作用没有驴多,但更能吃苦耐劳,一户人家买不起,可以两三户人家合伙买。
但为什么百姓宁愿租牛户家的牛或朝廷的官牛,也不愿意买牛。
主要是宋朝的计户等制度,官府为了多征税,什么财产都会算上,故许多百姓不愿意盖正规的房宅,也不愿意置办大牲畜。但刘梁村全是砖瓦房,即便不置办大牲畜,升户等也是必然。还好,去年为了几个小水利,刘昌郝跑了很长一段时间,在刘昌郝请求下,魏知县同意将刘梁村升户等缓一缓,等到今年秋天各家各户拿到棉花收入后,才会派胥吏过来进行升户等。
“我们家没钱啊。”有人哀叹道。
“我可以贷给你们,秋后棉花上来偿还。”
那就没问题了,接着刘昌郝说猪。
在刘昌郝带领下,去年周边各村庄皆多养了不少猪,有的人家原本养一头的,变成了养两头,养两头的变成了养三头,还是小圈养,就着自家的糠秕,再买少许豆饼,进行饲养。
接着刘四根家发猪瘟,导致一连串的事发生。
连带着小姜村、盖村与刘梁村许多人家的猪也染上了瘟病,刘昌郝看不下去了,分别拿出八百文、五百文、两百文根据猪的大小进行补贴,让各家各户将病死的猪或明显染病的猪掩埋掉,这才杜止了猪瘟的传染。但就是刘昌郝补贴了,对于各家各户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损失。
以至到了今年,皆不敢多养猪,甚至出现一种说法,猪得猪瘟,就是吃豆饼的。刘昌郝当然知道这说法是那几户人家说出来的,今天便将刘四根家猪发瘟的原因具体地说一说,之所以劝大家养牛驴猪,主要还是为了取其粪便,村里有秸杆,肥力终是低了。刘昌郝也可以带着他们买马粪猪粪,然而轮到买,除了棉花近几年会有暴利外,余下的,皆舍不得买。
只能说到这地步了,刘昌郝让大家散去,牵着苗苗的手回家。
“哥哥,他们好笨哦,”苗苗傲娇地说。
“非是笨,是累人。”
也不是累人,而是价格,如或倭国的果园子,人家水果卖得奇贵无比,换成中国,不用多,一斤苹果若能卖二十块钱,让农民怎么折腾都愿意。
刘家舍得的原因,还是价格的问题,若是甜瓜一斤只能卖一文钱,那怕产量高,刘昌郝也要计较肥料成本与人力成本了。
但这些,苗苗暂时还听不懂。
忽然刘昌郝抬起头。
还未到家,就看到石得一带着好几名士兵骑马来到他家,然后翻身下马栓马。
“有作用了……”
兄妹两来到家门口,刘昌郝施礼:“末学拜见石公。”
“勿多礼,官家让你去京城。”
“莫急,先进来喝口茶。”
“也好。”
刘昌郝将几人请进来,给他们沏茶。
“石公……”
石得一懂的,苦笑道:“刘有宁,此回,你让京城翻天了。”
“石公,末学何有此能,”刘昌郝谦逊道,然而沾到了首相,开封府尹,征南主将,怎能不是翻天!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