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燕来楼的设计颇为考究,初看时只认为它装饰的豪华大气,金碧辉煌,仔细看却又与众不同,有些回廊、看台都是高低交错,错落有致,与一般的酒楼内部结构大不相同。
尽管楼里数百人围观者,古人又没有现在的扩音设备,按说这丝竹之声随着距离的增加早就该暗淡了下去,坐的远了的客人,更是什么都听不清才对。
但是,独孤不悔却惊奇的发现,他虽然因为来的晚的缘故,只能坐在舞台的外围,却依然能清楚的听见那琵琶之曲,天籁之音,如此看来,古人在这个酒楼的声音传播和聚音等方面做了不少的功夫,这里俨然就是一个如假包换的音乐演奏厅。
虽然这燕来楼比不上世界著名的维也纳金色大厅、悉尼歌剧院之类的世界顶级音乐厅的水平,却也是让人叹为观止。
片刻之后,一曲结束,众人在不由自主的发出喝彩之声之时,都是恋恋不舍,纷纷要求月瑶姑娘再唱一曲,却不料那月瑶姑娘却不理众人,径直抱了琵琶掩面而去了。
众人不禁大失所望,有些喝了酒的客人开始吵闹起来,非要月瑶姑娘再奏一曲,也难怪,这燕来楼的歌舞演出只在夜间会有,许多人都是慕名而来,早早的等在这里,现在却只听了一曲,意犹未尽,教他们如何能够等到明晚?
张彪尚未离开京城的时候,便见过这月瑶姑娘,那时她已经是名满京城的歌姬,所以他对月瑶倾慕不已,也是了解颇多。
据他所说,坊间有人传言,说这月瑶姑娘不禁一手琵琶弹得出神入化,登峰造极,而且她本人也是生的一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倾城美貌。
据说有些个京城的贵公子甚至愿意出千金,只为一睹月瑶姑娘的芳容,更有甚者,愿意倾尽家产娶她入府。
只是人人都似乎是口头功夫,却没一个人敢付诸实施,至今也没一个人能做成,这其中的原由就不为世人所知了。
月瑶姑娘抱琴而去,一时之间楼里吵吵闹闹,叫骂声不断。
正在楼里吵吵闹闹,噪杂声不断的时候,突然,舞台的帘子被掀了起来,一个服饰华丽,妆容精致的侍女走了出来后宣称道,“各位宾客朋友,月瑶姑娘打算以诗会友,今夜月明星稀,若有人可以明月为题作一首诗,能让姑娘满意,她定然会再奏一曲,并且会单独会见最佳者,并赠送他一件随身之物作为奖赏!”
此言一出,整个燕来楼马上开始沸腾了起来,尖叫声此起彼伏。也难怪,许多富家公子整日就连于此,一掷千金尚尚不能一睹月瑶的芳容,可今日却能够凭借一首诗,即可一睹她的芳容,还能够得到她的一件随身之物,这样的诱惑,想想就让人兴奋不已,相信世间没有几个人是可以忍受的。
很快,燕来楼的侍女们为参加诗作比赛的客人们一一发放了笔墨纸砚,众人于是又纷纷埋头作起诗来。
片刻之后,又有侍女过来,将客人们的诗作一一收了回去。
众人眼见那些侍女将厚厚一大摞的诗词抱了进去,都是禁不住心里默念,我的大作一定会独占鳌头,挤压群雄的。
这等待的功夫却是漫长而又痛苦的,众人都开始相互打探起别人的诗作来,想先在台下比个高低,一较高下。
张彪却是悄悄附耳过来道,“大人刚刚写的诗可否拿的第一?”
原来刚才听了侍女的通告后,张彪为了一睹月瑶姑娘的芳容,也想赋诗一首,争得第一,却奈何他武功高强,文采却是一般,无奈之下,便让独孤不悔帮忙,写了一首诗交了上去。
此时易阳县子等待的时间里,大家议论纷纷,张彪也忍不住问起独孤不悔的诗词来。
独孤不悔却是不屑一顾的说道,“你就等着月瑶姑娘的会见吧!”
一炷香的时间后,刚才那个妆容精美的婢女又来到了舞台中间,她手里拿了两张宣纸,然后宣布道,“经过筛选,有两位公子的诗文堪称完美,他们分别是不悔先生和落英居士两人,请他们即刻前去见月瑶姑娘!”
她的结果刚一宣布,舞台底下又一次炸开了锅。
“有两位?”
“堪称完美?”
“不悔先生是谁?”
“落英居士又是谁?”
诗词评比的时候,台下的众人早就已经等的不耐烦了,此刻又听到了如此令人丧气的结果,许多人开始议论纷纷,甚至有人开始质疑评选出来的两个胜利者是暗箱操作。
面对众人的质疑,侍女在征得月瑶姑娘的同意后,为了平息众人的疑心,决定当众诵读两位优胜者的诗词,让客人们好好体会体会。
侍女展开一张宣纸,率先读起了落英居士的诗词。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晖。
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二妃。
侍女读完了又说道,月瑶姑娘云,落英居士不仅诗词意境很美,而且诗人的字写的更美。
言罢命人将那首诗高挂了起来,离得近的人都看得清楚,只见那不大的宣纸之上,小篆写就得八句诗,方中寓圆,园中
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只看得一众人等啧啧称赞。
接着,侍女又诵读了不悔先生的诗作。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甫一读完,台下的观众先是细细评味一番,然后众人给予了满堂的喝彩声。
这首诗写的大气磅礴,读来让人感觉荡气回肠,尤其是“秦时明月”,“龙城飞将”,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表达出了诗人对名将李广、卫青的思念以及对匈奴人入侵的痛恨。
彼时正是隋朝开皇二十年,突厥的达头可汗在侵犯大隋边关后,才刚刚率领骑兵退去,大隋百姓正是对突厥蛮子无比憎恨的时候,而这首诗恰好又表达出了诗人对入侵匈奴的憎恨之情,与现场的人达成了某种共鸣,也难怪众人齐齐喝彩。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