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编造了神话时代

第一百三十九章 雁门关之战

    虽然读了很多书也没有让我找到男朋友,但是回头想想这几年有没有荒废,心里还是有底气的。
    这个底气来自于,有小部分我读过的书,接触过的思想真正意义上在重塑我的人生。
    我不能说它们所引导的方向是绝对正确或成功的,但至少是我所期待和追求的。
    以下是其中几本对我触动较大的,从思维、行动、人生观等各个维度改变了我的认知。
    这本书被誉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界的圣经。
    而我比较喜欢这本书的原因是,作为心理学专业书籍,他并不生涩拗口,通篇说人话,阅读体验佳,绝大部分人应该都能够准确get作者想表达的意思。
    其次,书中通过大量的实验案例解析了人类一些看似古怪反常,实则有迹可循的行为,看完让人恍然大悟。
    就拿“认知失调”这件事来说吧。
    为什么很多女孩子整天嚷嚷“夏天到了,我要减肥!”,光速报了健身房私教课,一边又总是屡屡拒绝不了奶茶火锅的诱惑?
    假设你正在节食,但同事邀请你去聚餐,为了合群你跟着吃了一顿火锅。
    于是,“我要减肥,戒掉火锅和奶茶”这一想法和“吃了火锅喝了奶茶”这一动作便形成了认知和行为上的矛盾,这就是认知失调。
    这种分裂的状态会引起不适,为了消除不适感,你开始找各种理由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
    什么“不吃饱哪有力气减肥”、“偶尔吃一顿可以忽略不计”、“这是我的cheatmeal,吃了可以帮助瘦身”,总之,为了减肥管住嘴这件事就化为乌有了。
    这是本能,因为人很不理性。也不是你自制力差,而是你的大脑在不惜一切代价寻求一致性。
    所以不难理解,有些人因为偶然原因进入一段错误关系或从事着不合适的工作,本来该早早走人的,但事实上,很多人却宁愿选择自我洗脑+硬扛,就是中了“认知失调”的毒:
    我宁愿逼自己相信我能适应环境,也不愿长期陷入在这种矛盾中不可自拔。
    像这种类似的刷新认知的概念书中很多,让我们注意到很多经常被忽略掉的,或者事后回想,怎么都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做的行为。
    读过这本书,下次遇到坑,你可能会察觉到这是个坑然后义无反顾跳进去;多读几次强化一下,你就会学会看到坑绕过去。
    之所以推荐这本书,是因为在我们现处的信息大爆炸时代,学习“洗脑”与“反洗脑”技能太重要了:
    一打开手机,各种软文、短视频、网络课程席卷而来,被套路防不胜防。
    你可能在想,我清醒得很,不会被套路,但实际上,很多洗脑是潜移默化的。
    这本书的作者认为,人对某个事物产生的认知、行为、情绪、态度,构成了一个人特有的整体反应系统。通俗点说,你对一件事的态度并不完全取决于你本身,很多时候还取决于情境和系统性力量。
    口红一哥“李佳琦”只要吼一句“ohmygod”,女孩们趋之若鹜地就跑到专柜下单了。
    但是,驱使你下单的原因,颜色好看可能只占一部分,让你觉得非下单不可的,还有他营造出的“涂上它你就是易烊千玺女孩”的氛围以及粉丝认可、水涨船高的热卖效应。
    再比如,电影导演会用一些你无法觉察到的画面影响你,你甚至没有意识到这些画面曾经出现过,这种现象叫阈下影响,神不知鬼不觉的侵入你的神经,让你相信导演想让你相信的。
    总之,看过这本书,你可能会忿忿不平地意识到自己曾经是如何被忽悠的,从而掌握大量洗脑技术与反洗脑技术。
    我第一次了解到这本书是李笑来推荐,他说他26岁时把这本书读了10遍,直接改变了他的人生。
    这本书是美国大学的教材,在学生当中相当受欢迎,看过之后我也感觉很受用,因为这是一本训练批判性思维的书,而且是直接授人以渔。
    简单说就是教你如何在对某件事下结论做决定的过程中绕开情绪、直觉,直抵事物最本质的内核,用逻辑思维来科学决策。
    书中有个关于“‘知道’是什么概念”的例子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A,B,C三人在一起写作文A突然问embarrass这个单词怎么拼写?
    B说:“我不确定,我想它有两个r和两个s,哎,我真的不知道。”
    C很得意,她恰好知道怎么拼,斩钉截铁说:“正确的拼写应该是e-m-b-a-r-a-s-s.,只有一个r。”
    最终A翻开了字典,查到了embarrass,证明B拼写的才是对的,而C反而是错的。
    这两个人的共同问题,是感觉和认知出现矛盾,都不算严格意义上的“知道”,不过相对而言,B的状态比C要好一点。
    本书中有个金句:我们大多数所谓的推理在于为继续相信我们已经相信的东西找到理由。
    细思恐极,如果无法确定自己一直笃定相信的东西是真的正确还是幻觉,人岂不是会把无知当聪明,各种跳坑而不自知?
    什么是真正的推理?答案就去这本书里找。
    这本书尤其适合女孩子阅读(因为我也是),毕竟相对而言,女性更容易感情用事,理性思维相对偏弱。刻意训练一下理性思维,让理智与情感齐飞,才能更好地与这个世界抗衡。
    这本书我大概3年前读的,写这篇推荐时又把书拿出重温,那种震撼到背脊发凉,又从心底感到悲哀的感受和初读时如出一辙。
    为什么会感觉绝望,是因为作者豆豆在书中探讨了文化属性对人的影响:
    首先,它质疑了传统文化中的弱势元素。
    “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结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
    她认为这个社会存在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2种。强势文化就是自立自强,期待救世主、高人、贵人,将自己的命运依托于别人的文化。
    每个社会的人群基本都是这两种文化属性的产物之一,而中国人就是根深蒂固的弱势文化。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
    其次,它质疑养儿防老的观念。
    书中说,如果养儿是为了防老,那么父母就是天然的债权人。每个儿女都是为了还债直不起腰来。而老人如果一直想着回报,就会心理不平衡,觉得自己吃亏了,心里就越苦。
    第三,它提醒我们认知的局限性。
    《遥远的救世主》里写:只要不是我觉到、悟到的,你给不了我,给了我也拿不住;只有我自己觉到、悟到的,我才有可能做到,我能做到的才是我的。
    所以说这是一本神作一点也不过分,其中涉及的关于佛教、哲学、人生观的探讨不断冲击你的底线,必须阶段性反复阅读,才能不断提点自己不要再次陷入弱者思维怪圈。
    个人认为如果把这本书读透,说他可以重塑一个人的人生格局也不为过。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在于,毛姆真正在某种意义上做到了承认眼前是一片废墟,偏偏要在其上开出一朵花。
    顺着主人公的故事线(避免剧透不扒拉剧情,探索的过程藏在剧情中),毛姆在《人生的枷锁》中探索了现代年轻人最热衷的灵魂拷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终极话题,且最终得出结论:
    人最大的悲哀在于不可遏制地追求一种并不存在的自由。
    那是不是意味着就不必好好过日子了?
    不。
    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主人公菲利普与他内心枷锁搏斗的过程,以及心理斗争,经历悔恨、憎恶、厌弃、放纵,再到悔恨的纠结过程。
    最后,菲利普终于意识到落在他头上的种种枷锁,以及他不可能打破他们的事实,最后获得了精神自由。
    正是敢于直视“我们注定带着镣铐跳舞”这个事实,才会得出后面这个“只要内心自恰,万物皆恰”的结论:
    “人生不过是一种格局而已……生活只不过是满足一个人的乐趣而已。”
    既然人生只是一种格局,每个人都只需在各自的格局里活得风生水起。
    不管你是挥手即操持几个亿生意的金融巨鳄还是在菜市场卖鱼,如果将人生拉长到极致,你会发现幸与不幸增强的只是人生格局的艺术性和排他性,根本没有好坏和高低贵贱之分。
    想通这点,你会更理解“尽人事,知天命”的意义。
    写在最后
    其实我觉得没有哪一本书会让人看过之后就能脱胎换骨。但是,一本好书会在你的心里种下一颗种子,当你开始意识到某些观念的萌芽,就会不知不觉开始去关注它,运用它,最终成为它。
    这个过程起码要几个月甚至几年乃至大半生的时间,但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晚。
    最后,贴一段我很喜欢的毛姆的话:
    虽然阅读这些书使我得益匪浅,如果不曾读过这些书,我就不会成为今天的我。
    但我还是要请求你,假如读了之后觉得它们不合口味,那就把它们搁到一边吧,因为除非你能真正享受它们,否则读来也无用。
    没有人有义务一定阅读诗歌、小说或其他可以归入纯文学类的作品。人一定是为了寻求乐趣而阅读,然而谁又能保证使某个人快乐的事物也一定会使其他人快乐呢!
    共勉。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